普通高职教育 |
举办专业 |
一、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,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、建设、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,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,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,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。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,以就业为导向,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,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,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。 二、加强素质教育,强化职业道德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、德育为先,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。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,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、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、遵纪守法意识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,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,提高学习能力,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,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、创造能力、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,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 三、以就业为导向,进行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院校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,主动适应区域、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,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。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,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、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,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、行业、企业和农村,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。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引导委员会的作用,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,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。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,推行“双证书”制度,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,使毕业生取得“双证书”的人数达到80%以上。 四、课程建设与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(群)的任职要求,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,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,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,提高课程教学质量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,融“教、学、做”为一体,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。加强教材建设,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,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,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,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,扩大受益面。 五、工学结合,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,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、开放性和职业性,实验、实训、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,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,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。积极推行订单培养,实行工学交替、任务驱动、项目导向、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开发虚拟工厂、虚拟车间、虚拟工艺、虚拟实验。 六、招生对象与学制 以山东为主,面向全国,招收普通高中文科、理科、艺术类毕业生,学制3年。 |
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|
应用电子技术 |
|
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 |
|
微电子技术 |
|
通信技术 |
|
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 |
|
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 |
|
音像技术 |
|
计算机网络技术 |
|
App技术 |
|
动漫设计与制作 |
|
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|
|
计算机系统维护 |
|
嵌入式系统工程 |
|
网络与安全管理 |
|
网络系统管理 |
|
电脑艺术设计 |
|
广告设计与制作 |
|
物联网应用技术 |
|
电气自动化技术 |
|
机电一体化技术 |
|
汽车电子技术 |
|
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|
|
数控技术 |
|
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|
|
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|
|
电子商务 |
|
物流管理 |
|
计算机信息管理 |
|
会展策划与管理 |
|
连锁经营管理 |
|
物业管理 |
|
会计电算化 |
|
市场开发与营销 |
|
移动商务 |